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胡念祖:「海洋使徒世界大會對台灣的意義」(自由時報,2017年10月2日)

 

 

 

海洋使徒世界大會對台灣的意義

 

胡念祖

  由教廷「促進整體人類發展部」主辦的第二十四屆海洋使徒世界大會於十月二日至六日假台灣高雄市舉辦。對台灣而言,此次世界大會實具有多重之意義,並帶來一些實質之政策啟發。

  教廷是我國在歐洲唯一具有正式邦交的友邦。教廷在去年底前即擇定於台灣高雄市舉辦此次世界大會,教廷更由「促進整體人類發展部」部長塔克森樞機主教(Card. Peter Turkson)親自來台主持,教廷駐華臨時代辦高德隆將於開幕式中宣讀教宗頒布之致辭稿,凡此種種均表示教廷對台灣的重視。

  再者,教廷擇定此次世界大會於台灣高雄市舉辦,亦肯認台灣對這次大會主題「困於網中」所能提供的貢獻與實力—台灣是全球海洋漁捕大國,而高雄又是台灣遠洋漁業的重鎮;同時,在打擊防制人口販運工作上(包括外籍漁工的案件),被美國國務院人口販運年度報告認為係屬第一級的優秀國家。

  由大會的議程安排觀之,此次世界大會可提升台灣社會對漁工所處之不利環境,包括漁工販運、漁船海上強迫勞動等,有更深刻的認識;來自緬甸的樞機主教薄茂恩(Card. Charles Bo)將在講座上談到羅興亞人的困境,可使吾人對該民族的處境有著進一步的理解;對國際社會(包括教廷外圍組織Santa Marta Group)打擊人口販運之努力有更多的認識;對國際勞工組織「漁捕工作公約」之要求有進一步體會;對國際社會提供海員與漁工的人道服務亦可有全面的認識。

  就如同教廷海洋使徒國際協調人朴世光神父所言,海員和陸上勞工不同,因為我們不會每天看到他們去上工。他們的合約要求他們長時間和妻兒親友分離。他們在港口之間揚帆來去,時常遺世獨立,沒什麼時間上岸就得再度出航。船隻的邊緣就是他們的世界界線,船艙的狹小空間就是他們的家。對海員來說,孤獨是如影隨形的友伴,不公不義卻屢見不鮮。在經濟危機之時,船員常在外國港口被拋下,海盜攻擊事件日益頻繁,意外發生時,刑法加身或身陷囹圄常是他們必須為了船東或合約而付出的代價。海員和漁民的需求其實很簡單,在異鄉有人溫暖地歡迎他們、交通車載他們進城、一具電話或電腦聯繫家人和所愛的人,一位神父主持彌撒(如果是天主教徒)或為他們祝福、一個朋友傾聽他們的故事和問題、一位義工或牧靈代表至醫院或監獄探訪他們。

  但,這些因「眼不見心不煩」而遭吾人遺忘的海員與漁民所面對的困境,卻是我們少有瞭解的。在人權的普世價值下,這些海員與漁民的工作條件與社會福祉,實在值得我們的關注。

  作為此次世界大會的地主國,建議我政府做出以下兩項努力,以回應教廷本屆海洋使徒大會的呼聲:

  一、 作為一個海商大國及靠國際商貿生存的國家,台灣應善待抵達港口的所有海員。故,建議立即修正船員法第五十七條「航政機關得在港口輔導設置包括船員福利、文化、娛樂和資訊設備之船員福利設施」為「航政機關應在各國際通商口岸設置海員中心,提供海員福利、文化、娛樂與資訊設施」,而使得交通部航港局得依法命令台灣港務公司在各國際商港建置提供完整服務的海員中心。

  二、 國際勞工組織「漁捕工作公約」即將於今年十一月十六日正式生效,該公約內容涉及漁工之工作條件、社會福祉及漁船硬體設施,該公約之落實執行對漁工之人權與勞動權的保障具極大意義。作為世界海洋漁業大國,我漁政機關應立即將該公約內國法化,除表徵我國在人權保障上的進步外,亦可實質保障我國籍漁船的漁捕權益,而免遭其他港口國在執行該公約之港口國檢查時,扣押我漁船。

----------------------------------------------

 

自由電子報頁面按此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