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得彥:「談採購全自動病毒掃描機」(自由時報,2021年5月27日,第A14版)
談採購全自動病毒掃描機
(原投稿標題:「減輕篩檢人員負擔 我們需要病毒檢驗自動化」)
劉得彥
報載「急診室爆滿、只剩戶外能插管」,顯現國內醫療量能已然吃緊。若要減輕醫護及防疫人員工作負擔,「無需人力操作的事情交由機器處理」,應當是一項好的政策選擇與做法。目前對新冠肺炎最終確診之檢驗是透過「qPCR」,由人力進行,檢驗時間長達三至四小時。隨著篩檢量大增,單一家機構的檢驗量能若要提升,除了增加設備、人手與工時外,篩檢人員之染疫風險亦大增。長此以往,必定對檢驗部門造成沉重負擔,若能透過自動化檢驗流程,定能降低染疫風險,並提升篩檢量能。
事實上早在去年四月,大江基因便與衛福部共同發表全台首個自動化新冠病毒檢疫設備「QVS-96病毒掃描機」,定價七十萬美元,報載為全球第二個自動化檢驗平台,能二十四小時運作,單日檢驗檢體量可達九百件,精確度達九十九.九%。當時新聞表示,該病毒掃描機已獲得我國疾管署勘查確效,將在昆陽實驗室使用,若未來使用順利,其他地區會視疫情需求進行擺設,亦有助於對流感季節高峰之檢驗效率。今年五月,報載大江緊急停止預計外銷之兩台單日檢驗量可達一千九百人之「QVS-96s病毒掃描機」,加入防疫國家隊。此外,去年十二月,列特博生技與國防醫學院預醫所合作,研發出全自動檢驗設備「AIO48」,一日可檢驗一千人。以上皆足證明國內生技產業對提升檢驗量能的遠見。
簡單用數據比較檢驗量能,從去年三月十一日卅四家檢驗醫療機構一日可驗三千兩百件,到今年五月十五日指揮中心表示「目前有一二六家檢驗醫療機構,一天驗一萬六千件」,由比例上看,檢驗量能的提升,目前根本上是透過「檢驗單位數增加」所達成的。QVS-96目前似乎只進駐至「公家—昆陽實驗室」與「私人—桃園聯新醫院」,難以看出政府採行了何種既能擴大篩檢量能之超前部署。台灣有自製且通過歐美認證之精良儀器,何不立即從六千三百億紓困基金中撥出二億購買十台自動病毒掃描機,單日檢驗量即可達一萬九千件,實質地體恤所有日夜辛苦篩檢、疫調的防疫同仁,並維持醫護量能給需要的病患使用,而各地方政府不也就可加快速度進行廣篩,以安民心了嗎?
(作者曾在生化研究實驗室操作過 PCR,現為中山大學碩士生)
(作者劉得彥為國立中山大學海洋政策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助理,海洋事務研究所研究生)
----------------------------------
本社論亦被媒體譯為英文發布:英文社論頁面請點此。